五類胃腸道疾病易癌變,需警惕
?除了感冒發燒,最常聽到的估計就是:我腸胃不好,有些東西吃不得……胃腸道是消化道系統中重要的器官,可以針對入口食材進行分解、消化和吸收,為身體補充足量的營養,保證各類器官的功能活動,在人體健康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不過它也很敏感,飲食、睡眠,甚至情緒都能影響它,因此很容易出問題。有數據統計:中國的腸胃病患者高達1.2億,更麻煩的是,胃腸道疾病的種類也多——慢性腸炎、結腸炎、慢性胃炎、胃竇炎、胃潰瘍、十二指腸潰瘍等等。
但因胃和腸過于“親密”,一旦出現問題,很容易混淆,比如出現腹痛,你能分清到底是胃病了,還是腸道出問題了嗎?
一般認為肚臍水平以上、劍突(兩側肋骨下緣在胸部正中間交界處,突出的一塊軟骨)水平以下的中上腹部疼痛,多為胃痛,胃病可能較大。
但要注意的是,從部位上區分胃痛不太準確,像膽囊疾病、胰腺炎等也可能出現中上腹部疼痛。
而腸有大腸、小腸,它們分布在整個腹部,疼痛的部位也不固定。比如:個人胖瘦、結構差異等,即便是同樣的疾病,出現疼痛的部位也可能完全不一樣。

胃病引起的疼痛通常是鈍痛、絞痛,讓人坐立難安的,且可伴有惡心嘔吐、食欲不振、反酸燒心、噯氣、打嗝等,常發生在進食后;
而腸道病以痙攣性的疼痛為主,一陣陣發作,無規律,可能會伴有便意或排稀便等癥狀,有時排完后不適癥狀會緩解。
舉例來說,胃潰瘍飯后會出現惡心、嘔吐、積食感;十二指腸潰瘍會在空腹時出現疼痛,吃點東西會緩解,且常伴有反酸感。
若無法鑒別是胃不舒服還是腸道問題,最好到消化內科進行檢查,明確診斷,有需要時,可遵醫囑做胃鏡、腸鏡檢查。
胃腸道疾病雖然常見,但若是任其發展,也可能形成癌癥,特別是以下幾類疾?。?/span>
全世界有將近一半的胃癌都發生在中國,且平均每1分鐘就有1人確診,不到2分鐘就有人因胃癌離世,數據觸目驚心!
而胃癌不是一朝一夕就會發生的,是一個漸進過程。一些不加重視的胃病很可能會演變成胃癌!
①萎縮性胃炎
慢性萎縮性胃炎是公認的胃癌前疾病,但其發展為胃癌,中間還要經過腸化生、異型增生兩個階段。
總的來說,萎縮和腸化生雖有一定的癌變率,但癌變過程比較長,癌變機率也比較低;
但當病情進一步發展致異型增生,癌變率就明顯增高;由輕度異型增生到中度再到重度異型增生時,癌變機率更是快速上升。
②胃潰瘍
正常情況下,我們的胃有一層黏膜保護屏障,能夠保護胃粘膜不受胃酸、胃蛋白酶的消化腐蝕。但當一些因素破壞胃黏膜的保護機制,導致胃組織受損時,就可能形成了胃潰瘍。
如果胃潰瘍反反復復,也有可能導致不同程度的典型增生,從而有癌變的風險。
調查顯示,胃潰瘍患者有2%-3%可能會成為胃癌。其中,直徑在2厘米以上的潰瘍患者,癌變可能性更大。

③胃息肉
胃息肉主要分為兩大類——增生性息肉、腺瘤性息肉。其中腺瘤性息肉也被稱為“癌前病變”,癌變率高達10%-30%;而若增生性息肉長大,還伴有消化不良、腹痛等不適癥狀,甚至便血,癌變幾率就比較大了。
另外,若息肉直徑大于2厘米,轉變成惡性腫瘤的風險可高達50%!
出現以上三種胃部病變,一定要積極治療、隨訪復查,以防癌變的可能。
近年來,大腸癌的發病率迅速上升,不管是50歲以上的老年人,還是年輕白領,都屬于高發人群,且平均每3分鐘就有1人死于大腸癌!以下兩種腸道問題更需提高警惕:
①慢性大腸炎癥
癌癥的產生與炎癥因子的長期刺激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。
當慢性結腸炎反復發作,且持續時間長,在增生性病變的發展過程中就容易形成息肉,增大癌變幾率;若伴有潰瘍,不僅患者痛苦,發生結腸癌的危險更是常人的30倍!
②結腸息肉
有數據顯示,90%左右的腸癌都來自于腸息肉病變。
大腸息肉可分五類,即腺瘤性息肉、化生性息肉、炎癥性息肉、錯構瘤性息肉等。其中,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腫瘤性息肉,是一種大腸癌癌前病變;另外息肉數量越多、體積越大,癌變幾率越高。